老子道德经
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
|
《道德经》读后感
老子之著《道德经》,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。千百年来,上至帝王将相,下至平民百姓,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、修身养性、立人处世的精髓。当今社会,学习《道德经》,已经成为一种共识,人们时常品读它,才能更好的对自身的思想道德进行建设,纠正自身的不足,找到并学习其中的为人之道。
当今社会科学发达,社会经济高速发展,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,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,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。假酒、假奶粉、毒大米、毒火腿;坑、拐、蒙、骗;贪污、腐败等等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时见报道。而前一阵的大学生杀害舍友的新闻也让人不寒而栗,以至于网上戏称“谢舍友不杀之恩”以自嘲。这难道不是道德缺失、人心不古的真实写照么?
所以,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,如何去面对金钱、地位、美女的诱惑,如何去直面生活中的挫折不满,正确处理在校园中的矛盾呢?我们可以在《道德经》这部圣典中汲取睿智,找出答案。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、工作中注重守静处世,清静自省,尽心本责!“堂堂正正做人,兢兢业业工作”!
《道德经》首先是一部哲学经典,“并非今日人们所想象所认为的仅仅是一部‘道德经典’”。概言之,它至少包括“唯物辩证思想、宇宙人生哲学政治理想追求三个方面”。谈到老子人生哲学,文选德先生在著作中归纳为如下四点,即人要无私,人要容人,人要谦退,人要守柔;谈到老子的政治理想追求,他又概括为憧憬“小国寡民”,主张“无为而治”,希望人间公平,要求简政安民和反对不义之战等。这一些,都与人的道德修养不无关系。
我认为,《道德经》最能代表老子为人和道德修养主张的是第八章关于水的观点。其中多处以水来比喻说明“道”的精深和妙用,甚至水还一度被老子推崇为“道”的象征。在这一章中,老子这样写道:
上善若水。水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
“上善若水”是老子关于水的人生哲学的领悟,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。老子明确地告诉我们,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。将道与自身融为一体的人,就好比水:“利万物而不争”,的确,水是善利万物却又不会与物相争的,它乐于停在大家所厌恶的低下地方,所以最接近于“道”。这就把水人格化了,并推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。水向东南流”,”条条江河归大海”。尽管前途艰险,水总是无孔不入,直至到达目的地。即使遇到最强烈的抵抗,它依然会水滴石穿,”守弱日强”,柔弱反而转化成了最锋利的武器。
《道德经》里第七十八章还说:“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,以其无以易之。弱之胜强,柔之胜刚,天下莫不知,莫能行。是以圣人云:受国之垢,是谓社稷主;受国不祥,是为天下王,正言若反。”。
世界上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,但是它却无坚不摧,势力强大。能够为了国家付出自己珍爱的东西,能够为国家甘愿受难受辱才是真正的治国者。就如水的柔弱中含有刚毅一样,具有水一样的善还要有水一样的方法才能真正的遵循“道”来做人和治国。这也是人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。这正是持久美德的体现。
老子从“水德”讲到“人德”,既形象又深刻。一方面,江海之接纳百川,大度宽容,故能成为百谷之王;另一方面,水滋润万物却又能安于底下,从不因为给众生提供生命的支撑而居功自傲,反而居处在其他东西不愿呆的低凹之地。各行各业的人又有谁不需要这种“水德”、“人德”呢?作为大学生,更应该借助”道德经”中的哲学思想来提高道德水平。
比如老子说“修之于身,其德乃真;修之于家,其德乃馀”。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,就必须唤醒内心的道德意识;要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,就要注意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。我们要认识到提高道德水平是与同学保持和谐关系、保持个人身心健康、促进个人学习和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;其次是营造一个人人讲道德,人人受益于良好道德的社会环境的必然条件。
还有“以身观身,以家观家,以乡观乡,以国观国,以天下观天下”。注重道德修养的同学,遇事总是为他人着想,助人为乐,与周围的人关系融洽,学习、工作、生活遇到困难时有人帮助,因而诸事顺利;不注重道德修养的同学,遇事只顾自己,不管别人,甚至损人利己,搞得自己人际关系紧张,一个知心的朋友都没有,总是感到事事不顺。注重道德修养的班级,大家和睦相处,团结友爱,其乐融融;不注重道德修养的班级,大家纷争不断,矛盾重重,四分五裂。这些都能够从《道德经》中得出。
《道德经》第七十九章说道:“和大怨,必有余怨;报怨以德,安可以为善?是以圣人执左契,而不责于人。有德司契,无德司彻。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”是说希望人们做有德、行善之人,才可能得天道的庇护。这也是教导我们要树立正确、健康的思想道德观,待人以善,不要欺负和干预他人,多行善事,不与人结怨,这样才会得到自然规律的善待,才能得到人们的喜爱和信任。
'转自www.chaxunjiao.com //www.chaxunjiao.com/当然,《道德经》中值得我们品读和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。比如贯穿全篇的“道”与“德”:“故失‘道’而后‘德’,失‘德’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失礼者,忠信之薄,而乱之首。”世界原本有天道,即自然界的固有的规律;当人的活动增多,天道无法维持人类的秩序,就需要道德来维持;人心变迁,德行不存,则需要仁爱来继续维持人类的秩序;当纷争加剧,仁爱无用,就出现了道义来规范人们的行为;最后连义也没有人践行了,只好推行以礼乐治国,规范人与人的关系。
这就告诉我们,要提高道德水平,必须严格要求自己,决不能放松,一放松道德水平就会不断滑,从“道”“德”“仁”的层次降低到“义”“礼”和“失礼”的层次,以至不可收拾,最后招致彻底失败。所以,提高道德水平就要逐步减少私欲,树立正确的人生观,明白“吃点亏是福”、”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”的道理。
学习《道德经》,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一种共识。中华民族自古以礼仪之邦而著称,提倡“百行德为先”。所以重读和阐释道教圣典《道德经》,积极挖掘道教的博大精深,才能让道教更好地服务于社会、服务于人类,才能让人们能致虚守静、净化心灵,才能“神不外驰,心不外思”。
当今社会科学发达,社会经济高速发展,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,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,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。假酒、假奶粉、毒大米、毒火腿;坑、拐、蒙、骗;贪污、腐败等等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时见报道。而前一阵的大学生杀害舍友的新闻也让人不寒而栗,以至于网上戏称“谢舍友不杀之恩”以自嘲。这难道不是道德缺失、人心不古的真实写照么?
所以,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,如何去面对金钱、地位、美女的诱惑,如何去直面生活中的挫折不满,正确处理在校园中的矛盾呢?我们可以在《道德经》这部圣典中汲取睿智,找出答案。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、工作中注重守静处世,清静自省,尽心本责!“堂堂正正做人,兢兢业业工作”!
《道德经》首先是一部哲学经典,“并非今日人们所想象所认为的仅仅是一部‘道德经典’”。概言之,它至少包括“唯物辩证思想、宇宙人生哲学政治理想追求三个方面”。谈到老子人生哲学,文选德先生在著作中归纳为如下四点,即人要无私,人要容人,人要谦退,人要守柔;谈到老子的政治理想追求,他又概括为憧憬“小国寡民”,主张“无为而治”,希望人间公平,要求简政安民和反对不义之战等。这一些,都与人的道德修养不无关系。
我认为,《道德经》最能代表老子为人和道德修养主张的是第八章关于水的观点。其中多处以水来比喻说明“道”的精深和妙用,甚至水还一度被老子推崇为“道”的象征。在这一章中,老子这样写道:
上善若水。水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
“上善若水”是老子关于水的人生哲学的领悟,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。老子明确地告诉我们,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。将道与自身融为一体的人,就好比水:“利万物而不争”,的确,水是善利万物却又不会与物相争的,它乐于停在大家所厌恶的低下地方,所以最接近于“道”。这就把水人格化了,并推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。水向东南流”,”条条江河归大海”。尽管前途艰险,水总是无孔不入,直至到达目的地。即使遇到最强烈的抵抗,它依然会水滴石穿,”守弱日强”,柔弱反而转化成了最锋利的武器。
《道德经》里第七十八章还说:“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,以其无以易之。弱之胜强,柔之胜刚,天下莫不知,莫能行。是以圣人云:受国之垢,是谓社稷主;受国不祥,是为天下王,正言若反。”。
世界上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,但是它却无坚不摧,势力强大。能够为了国家付出自己珍爱的东西,能够为国家甘愿受难受辱才是真正的治国者。就如水的柔弱中含有刚毅一样,具有水一样的善还要有水一样的方法才能真正的遵循“道”来做人和治国。这也是人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。这正是持久美德的体现。
老子从“水德”讲到“人德”,既形象又深刻。一方面,江海之接纳百川,大度宽容,故能成为百谷之王;另一方面,水滋润万物却又能安于底下,从不因为给众生提供生命的支撑而居功自傲,反而居处在其他东西不愿呆的低凹之地。各行各业的人又有谁不需要这种“水德”、“人德”呢?作为大学生,更应该借助”道德经”中的哲学思想来提高道德水平。
比如老子说“修之于身,其德乃真;修之于家,其德乃馀”。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,就必须唤醒内心的道德意识;要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,就要注意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。我们要认识到提高道德水平是与同学保持和谐关系、保持个人身心健康、促进个人学习和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;其次是营造一个人人讲道德,人人受益于良好道德的社会环境的必然条件。
还有“以身观身,以家观家,以乡观乡,以国观国,以天下观天下”。注重道德修养的同学,遇事总是为他人着想,助人为乐,与周围的人关系融洽,学习、工作、生活遇到困难时有人帮助,因而诸事顺利;不注重道德修养的同学,遇事只顾自己,不管别人,甚至损人利己,搞得自己人际关系紧张,一个知心的朋友都没有,总是感到事事不顺。注重道德修养的班级,大家和睦相处,团结友爱,其乐融融;不注重道德修养的班级,大家纷争不断,矛盾重重,四分五裂。这些都能够从《道德经》中得出。
《道德经》第七十九章说道:“和大怨,必有余怨;报怨以德,安可以为善?是以圣人执左契,而不责于人。有德司契,无德司彻。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”是说希望人们做有德、行善之人,才可能得天道的庇护。这也是教导我们要树立正确、健康的思想道德观,待人以善,不要欺负和干预他人,多行善事,不与人结怨,这样才会得到自然规律的善待,才能得到人们的喜爱和信任。
'转自www.chaxunjiao.com //www.chaxunjiao.com/当然,《道德经》中值得我们品读和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。比如贯穿全篇的“道”与“德”:“故失‘道’而后‘德’,失‘德’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失礼者,忠信之薄,而乱之首。”世界原本有天道,即自然界的固有的规律;当人的活动增多,天道无法维持人类的秩序,就需要道德来维持;人心变迁,德行不存,则需要仁爱来继续维持人类的秩序;当纷争加剧,仁爱无用,就出现了道义来规范人们的行为;最后连义也没有人践行了,只好推行以礼乐治国,规范人与人的关系。
这就告诉我们,要提高道德水平,必须严格要求自己,决不能放松,一放松道德水平就会不断滑,从“道”“德”“仁”的层次降低到“义”“礼”和“失礼”的层次,以至不可收拾,最后招致彻底失败。所以,提高道德水平就要逐步减少私欲,树立正确的人生观,明白“吃点亏是福”、”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”的道理。
学习《道德经》,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一种共识。中华民族自古以礼仪之邦而著称,提倡“百行德为先”。所以重读和阐释道教圣典《道德经》,积极挖掘道教的博大精深,才能让道教更好地服务于社会、服务于人类,才能让人们能致虚守静、净化心灵,才能“神不外驰,心不外思”。
随机精选的道德经读后感: 道德经读后感6000字, 《道德经》读后感 , 老子《道德经》读后感, 读《道德经》读后感 , 我对《道德经》的读后感 , 论道笑看人生--论道笑看人生 , 《道德经》的读后感 , 字数不多《道德经》的读后感 , 《道德经》读后感1000字 ,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 , 老子《道德经》读后感1500字 ,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, 《道德经》观后感500字 , 《道德经》读后感800字, 《道德经》读后感800字2, 《道德经》读后感800字3, 《道德经》读后感500字 ,
道德经全文及译文(点击下面章节快速进入查看)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万能查询网
1、长按上方二维码,保存至手机相册;
2、进微信扫一扫,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。
1、长按上方二维码,保存至手机相册;
2、进微信扫一扫,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。